
“朝小未”阳光小桌课——朝阳区青少年“校园与司法”公开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
-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当前票数:
- 当前排名:
统计自2014年起,朝阳区平均每年有200余名青少年涉案。本项目以“朝阳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站”的形式,7×24小时进驻朝阳执法办案中心,第一时间与涉案未成年人建立专业关系,介入开展个案工作,达成帮扶目标;经评估,服务对象在心理与法律等各方面均有改善。2019年起,试点开展学校社工专业实践领域,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心理问题、自杀倾向发现机制前置至校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2年计划通过将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自护技能、性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课程进行梳理升级,并形成录播课程发布至平台,以达到影响更多青少年及其家庭,促进亲子关系、减少青少年涉案涉罪的目的。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1-2年
已实施周期:5年以上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1200人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800人
项目受益对象
中小学生及家长、涉案未成年人及家长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已开展的项目规模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16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朝阳区
项目合作单位
共青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北京市朝阳区心声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需求
未成年人涉案现状: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与吸毒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人数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郭明军等,《青少年犯罪现状研究》)。
专业人才短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人力资源短缺,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
在机构6年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经验与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历年案例总结分析出涉案未成年人基本情况与问题需求,计划通过升级与分享现有项目成果的形式,将具有朝阳区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进行联动,以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和相关工作人才短缺等社会痛点问题。
项目目标
1.总目标:
为青少年及其家庭赋能,保护青少年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
2.分目标:
(1)数量方面:预计完成50节录播课程,内容涵盖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自护技能、性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
(2)质量方面:由共青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对项目进行总体指导,组织司法系统、律师协会、心理专家、资深社工等人员担任录制课程主讲。
(3)进度方面:项目计划实施周期为2年。
课程产出阶段(2022年9月-12月)
录制拍摄阶段(2023年1-5月)
课程发布活动(2023年6月)
课程测试阶段(2023年7月-2024年6月)
项目总结阶段(2024年7-8月)
(4)效益方面:提升朝阳区整体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法治教育、自护教育水平,可起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未成年人被侵害,提升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并对未来发展进行自我探索的效果。
(5)成长方面:通过公开课的形式,检验项目以开展的课程内容和质量,并通过录播的形式,将日常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标准化,统一教育效果。
(6)筹款方面:坚定项目公益的立意,优先考虑招募志愿讲师或团体进行课程录制或其他支持,压缩课程成本,尽可能的呈现更多的课程视频。
项目成效
1.通过营造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氛围,提升儿童权利监督意识,以及落实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
2.通过司法社工、学校社工课程公开化,促进各领域学习并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引导和服务工作中。
3.提升青少年自护能力,使其具备辨别危险的能力。
4.改善青少年家庭的沟通和支持能力现状。
项目管理
项目已开展的工作为面向涉案青少年开展的司法社工相关服务和面向在校生开展的学校社工服务,此次作为项目的延伸,将相关教育内容作为公开课程进行录制并上线。
1.项目进度
课程产出阶段(2022年9月-12月),完成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大纲撰写、协调讲师,制定录制计划;
录制拍摄阶段(2023年1-5月),完成课程录制、剪辑、上线工作;
课程发布活动(2023年6月),以儿童节和新“两法”实施两周年为契机,开展课程发布活动;
课程测试阶段(2023年7月-2024年6月),对已发布课程进行意见收集、整改完善工作;
项目总结阶段(2024年7-8月)。
2.项目风险防控
风险:根据疫情因素,部分工作进度受影响。
对策:统筹活动安排,在不影响课程质量的情况下灵活调整课程录制形式。
3.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工作开展保障:工作开始前邀请专家把关课程内容,课后向参与者征集活动反馈意见。
项目实效保障:将课程资源充分运用到已开展的工作内容中,双向促进。向邀请参与课程的服务对象开展前后测量,通过对比样本数据,分析青少年自护能力提升情况。
项目实施计划
1.项目已开展的工作
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合适成年人到场、训诫教育、观护帮教、未成年被(侵)害人救助、社会调查等。
学校社会工作:与区内职高、专门学校建立学校社工试点,开展成长小组、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自杀干预等,前置预防的青少年涉案的“校园阵地”。
2.本次创新内容: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录播课
(1)司法课程体系:法治教育(未保法、刑法、民法典等)、性教育等。
(2)校园课程体系:青少年发展(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等)、身心健康(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危机干预、积极心理、亲密关系等)、自护技能(安全教育、预防暴力侵害等)。
3.资源整合情况
场地资源:依托可协调到的场地开展。
讲师资源:协调公检系统、朝阳律师协会等,引入普法课程讲师。
宣传资源:朝阳团区委“青春朝阳”微信公众号、朝阳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微信公众号、快手短视频号“朝小年”、抖音短视频号“朝小年的日常”。
4.项目创新
全场景:通过专业服务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参与青少年保护和预防工作。
全领域:面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开展相对应的专业服务。
全流程:延伸发现机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巩固服务效果。
新媒体:利用短视频形式进行宣传,扩大项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负责人:马恒(协会秘书长),统筹把关整体工作。
团队主要成员:
曹雅芳(中级社工),负责项目设计与管理协调工作;
孙鸣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督导、项目整体课程内容审核;心理健康类课程设计与执行。
刘禹皓(初级社工),主责项目中发展类课程设计与执行;
刘莎(初级社工),主责资源整合、联络相关工作;项目中法律与性教育课程设计与执行;
程晨(中级社工),主责宣传相关工作;项目中自护类课程设计与执行;
康锦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协助心理健康类课程设计与执行;
春夏(办公室专员),资料归档及财务相关工作。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