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闲闲杂货铺”公益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
-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闲闲杂货铺”公益项目由景山街道办事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与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共同推动,于2024年4月落地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
项目以“让闲置、闲人、闲生活变得有意义”为宗旨,整合“闲置物品捐赠、购买”与“志愿者服务”,构建慈善运营体系。通过举办慈善音乐会暨开业仪式、萌娃节、水果节等主题活动,以及开展慈善拍卖,吸引个人及团体捐赠超200人次、30家,募集物品超2500件,志愿时长超600小时,筹款超5万元。项目依托线上公众号与社群运营,打造稳定志愿者队伍,形成“捐赠—义卖—公益”闭环,助力社区公益生态建设,为闲置资源利用与市民参与慈善提供创新平台。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截至2024年12月,通过线下义卖、慈善拍卖等活动及对公捐赠,共筹集资金51,554.36元(含街道慈善拍卖筹款31,001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内。
项目合作单位
景山街道办事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
项目需求
预期超两百人次个人通过捐赠闲置物品参与公益,实现资源再利用;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参与捐赠,支持项目物资储备。此外,项目直接受益群体为辖区内参与项目活动的居民。
项目目标
(一)项目目标
通过整合“闲置物品捐赠、购买”与“志愿者服务”,构建慈善运营闭环,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市民公益参与及社区公益筹款的多重目标,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层公益服务模式。
(二)预期效果
1.量化效果
资源整合:年度计划接收个人捐赠超200人次、团体捐赠30家,募集闲置物品超2500件;
志愿服务:吸引超100人次参与“一日店长”服务,总志愿时长超600小时;
公益筹款:年度筹款目标5万元以上,资金用于社区帮扶、慈善事业等。
2.社会效益
居民参与度提升:通过多元活动吸引各年龄层市民参与,形成 “捐赠—购买—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增强社区归属感;
公益意识普及: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提升市民对闲置资源利用和慈善公益的认知,培育“随手公益”理念;
模式示范效应:探索可复制的“闲置 + 公益”运营模式,为政府推动社区公益项目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创新。
项目成效
无
项目管理
(一)项目必要性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闲置资源再利用需求。家庭闲置物品流通渠道有限,项目通过捐赠、义卖实现资源循环,减少浪费。
2.公益参与平台需求。市民缺乏便捷的志愿服务途径,“一日店长”等岗位降低参与门槛,激活社区人力公益资源。
3.社区治理创新需要。街道办事处与社区需借助公益项目增强居民凝聚力,项目搭建政企民协同的慈善平台,助力基层治理。
(二)项目调研情况
1.需求导向设计:分析社区闲置物品类型及居民时间分布,确定“闲置流转 + 志愿服务”模式,解决资源与人力“双闲置”问题。
2.活动适配性调研:结合居民兴趣,参与亲子、文化类活动(如萌娃节、水果节),覆盖全年龄层,扩大参与面。
3.线上线下验证:通过公众号、社群收集反馈,优化捐赠流程与宣传策略,验证“线上传播+线下体验”模式可行性。
4.数据驱动优化:依据捐赠人次(超200人次)、志愿时长(超600小时)等中期数据,评估项目实效性,动态调整运营策略。
依据以上调研情况设计本项目内容。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计划以闲置资源流转、公益参与、社区筹款为核心,分三阶段推进。
1.筹备启动(2024年3-4月)
任务:完成场地布置(美后肆时文化中心),建立捐赠分类、志愿者服务标准;通过街道公告、社区群预热,开展预热活动。
成果:整合场地与基金会合作机制,接收首批捐赠≥100件,招募志愿者≥10人,搭建线上捐赠通道。
2.执行推广(2024年5月-2025年7月)
活动矩阵:
公益引流:结合节日、联动街道重点热点民生活动,举办主题公益市集等活动,依据实施情况推动捐赠积分兑换;
高端筹款:定期举办公益拍卖、慈善音乐会等主题筹款活动,与企业合作“公益日”定向捐赠;
志愿者培育:定期开培训活动,设“荣誉体系”激励长期参与。
线上运营:结合公众号等线上传播,推动影响力传播。
目标:年度捐赠超500件,志愿时长破500小时,筹款5-10万元。
3.优化升级(2025年8月-2026年8月)
评估优化:分析捐赠数据调整策略(如侧重电子产品、母婴用品),调研满意度改进流程(缩短上架周期)。
模式拓展:与邻近街道或社区合作复制模式,与电商平台探索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储备年度主题活动(如“环保公益年”)。
资源储备:建立企业合作库,锁定长期捐赠方,形成可复制运营手册。
(二)组织管理与分工
管理委员会:由街道、空间运营方、基金会组成,定期例会决策重大事项;
执行小组:分捐赠管理、活动策划、宣传三组,明确分工责任。
(三)风险评估与应对
1.捐赠不足:
维护核心捐赠者,拓展企业/学校渠道,设公益积分/证书激励。
2.志愿者流失:
灵活排班,设晋升路径(一日店长→一周主理人),强化荣誉激励(评选之星)。
2.政策变动:
对接街道年度计划,储备备选场地,定期合规自查。
3.竞争瓶颈:
聚焦本地帮扶,开发“胡同记忆”主题活动,融合公益+文化(如旧物故事分享会)。
(四)总结
项目以分阶段推进、精细化管理为原则,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协同,确保闲置资源高效利用。风险应对侧重资源维护、体验优化与差异化定位,保障项目可持续性与社区影响力。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本项目执行团队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共同组成,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与紧密协作,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一)专职人员
项目负责人1人:全面统筹项目整体运作,负责决策项目重大事项,制定战略方向。同时,承担人员组织调配工作,根据项目不同阶段需求,合理安排团队成员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项目执行2人(团队管理):专注于兼职人员与志愿者的管理工作,负责兼职与志愿者的招募,制定科学的招募计划,确保团队人才储备充足;并实时进行人员统计,掌握人员动态,为项目人力资源调配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项目执行1人(捐赠管理):负责日常捐赠管理工作,包括捐赠物资与资金的接收、登记、保管及使用分配,建立完善的捐赠管理流程,确保捐赠资源合理、透明使用。
项目执行1人(活动策划):主要负责活动策划执行,从活动前期的创意构思、方案制定,到活动现场的组织协调、流程把控,保障各类活动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项目执行1人(项目宣传):承担项目宣传与视觉物料制作工作,通过策划宣传方案、撰写宣传文案,结合设计制作海报、宣传册等视觉物料,提升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兼职人员
3人,主要负责志愿者培训工作,通过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帮助志愿者快速掌握项目所需知识与技能;同时,负责捐赠物品的入库管理,规范物资入库流程,保障物资管理有序进行。
(三)志愿者
志愿者10人,采用每周排班制度,以两小时为一个班次,每个班次安排1-2人。主要负责捐赠物品的售出与记录工作,包括物品展示、销售沟通,以及对每一笔交易进行详细登记,确保捐赠物品销售流程清晰、账目准确,为项目的物资流转与资金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在各自岗位上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
项目年度预算
内容 单价(元) 单位 数量 金额(元) 备 注
社区治理类公益项目活动 5,000 场 12 60,000 包含对社区困境人群紧急救助支持,提供生活困境救助、紧急医疗救助等社区居民紧急救助项目活动;社区公共场地、公共场所修葺等社区公共问题解决的项目活动;垃圾分类、红色文化宣传、消防安全宣讲、普惠性公共知识宣传等社区倡导类项目活动。
社区慈善类公益项目活动 2,600 场 6 15,600 举办公益慈善市集、义卖、义演等慈善活动,开展慈善宣传。
项目人员成本 1,800 月 12 21,600 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项目的筹款、执行、资料整理以及结项等事宜。
项目运营费用 5,400 / / 5,000 活动物料制作、活动现场拍摄、项目推文多平台发布宣传等,以实际发生为准。
管理费 公募机构管理费 5,000 用于项目管理与监测、基金会日常运营成本,如房租、水电、人员开支等。
合计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