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传承”赋能增收慈善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力行慈善基金会
  •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一、项目背景

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与技能错配并存,乡村劳动力素质短板与县域经济承载力不足交织,部分群体陷"技能荒+岗位荒"恶性循环;同时非遗传承面临徒弟难寻、手艺失传、熟练工匠不足等困境。

二、项目目的及意义

以非遗技能培训为纽带,连接困难群体就业增收与非遗传承需求,破解"无技可学"与"无人愿学"双重困局,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双赢。

三、项目基本内容

动员能够提供或推荐工作机会的非遗传承人,在其机构所在地筛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提供见习场地及工具材料,以师带徒方式开展30天非遗技艺培训,每名困难学徒资助1万元(含培训费用、培训场地、工具材料及学徒补贴),基金会全程监督实施。

四、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非遗培训赋能困难人员,实现100%习得非遗技能,70%以上就业增收;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缓解传承人断层问题。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23年和2024年度项目资金规模均为50万元,本年度项目预算为7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本项目自2023年开始已成功实施两年,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多地均有开展。 本年度实施地区包括北京、山东、四川、云南四个省份。

项目合作单位

传承人合作:29名非遗传承人; 相关组织:烟台科技学院、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四川天府新区蜀锦保护协会。

项目需求

项目已资助1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完成非遗赋能培训,其中超过70%的受助人员实现稳定或灵活就业。

本年度计划资助60人。

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非遗技能培训,帮助困难家庭成员赋能增收。

二、分目标(围绕五大维度)

数量维度:每年至少帮扶50名困难人员,覆盖北京、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区。

质量维度:精准筛选受益人群(社区或乡村党组织把关),培训反馈完整率达100%,就业率目标≥70%(参考2023年数据)。

效益维度:人均获3000元补贴实现短期增收,制作项目宣传片传播非遗文化与最美传承慈善理念,解决“技能荒”与传承困境。

成长维度:学徒掌握非遗技艺并建立师承关系,项目从2023年14位传承人扩展至2025年23位非遗传承人21项技艺,提升可持续影响力。

筹款维度:每年至少筹集50万元资金用以帮扶50名困难人员,通过筹资、渠道,资金使用透明率100%。

三、预期效果

项目预计帮助70%以上学徒实现就业或增收,打破就业结构性矛盾;通过非遗传播(如学徒故事宣传片)增强社会认知,助力乡村振兴;形成“助困-传承-筹款”循环,支持基金会“小而美”目标。整体推动就业公平与文化自信。

项目成效

无。

项目管理

一、项目必要性

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16-59岁困难群体失业率4.6%)及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危机(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0岁),本项目以非遗技能培训破解“就业难”与“传承难”双重困境。通过衔接《慈善法》“助困+文化”核心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非遗工坊振兴”要求,实现困难群体赋能增收与非遗传承担的双重目标。

二、项目调研情况

1、调研区域

选取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山西左权(民歌技艺)、北京平谷(景泰蓝制作)三类非遗核心区,覆盖传统村落与现代生产基地,重点考察城乡融合区域的非遗传承模式。

2、调研对象

传承主体:10名非遗传承人

从业群体:100名学员

支持机构:20家合作机构

3、调研时间

2018年分三阶段完成:政策梳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有效样本127份)。

4、核心发现(支撑项目设计)

(1)成功模式验证

师带徒机制​​(红伟景泰案例):3个月基础技艺掌握率达92%;

数字化赋能​​(左权民歌):短视频传播带动订单增40%;

产业链闭环​​(爱德陶艺社):学员作品年销售超300万元。

(2)关键成效数据

经济增收:学员年均收入提升;

就业转化:70%学员结业后获企业录用或自主创业;

文化传播:非遗作品宣传展示,提升项目品牌溢价。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开展:

1)基金会筛选符合条件的非遗传承人并制定30天教学计划。

2)非遗传承人通过其机构所在社区、乡村党组织招募困难家庭人员参与培训,并提交学徒详细材料。

3)基金会与非遗传承人签订困难学徒培训资助协议。非遗传承人按照培训计划落实师带徒培训工作。

4)培训期间非遗传承人、困难学徒分别提交培训情况及学习情况;培训结束后,非遗传承人提交每位学徒学习情况报告,基金会进行核实,并为困难学徒发放学徒补贴。

二、进度安排:

4-5月:完成10-15名非遗传承人进选与签约工作;

6-10月:各签约传承人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为期30天的实训工作,期间按项目要求记录并反馈学徒实训情况;

11-12月:非遗传承人完成项目培训计划并提交培训报告,基金会进行学徒反馈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三、项目督导:

培训期间非遗传承人、困难学徒分别反馈培训情况及学习情况,培训结束后,非遗传承人提交每位学徒学习情况报告,学徒提交学习视频、心得等,基金会进行核实,并为困难学徒发放学徒补贴。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周娜,基金会理事长,项目总负责人。周娜拥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士和法国布雷斯特高商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硕士学位,自2009年投身公益慈善领域,设计并执行了十余个公益项目,积累了项目研发、执行与迭代的专业经验。

董超,基金会秘书长,项目执行负责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国际注册会计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拥有丰富的公益组织和科技企业经验,曾任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公益项目的支持与发展。

刘璐,项目官员(专职),本科就读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读期间参与课题《荆楚地区手工刺绣技艺“双创”研究》;组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汉服调研、日照五莲茂腔文化遗产调研团、新泰市逛荡灯非遗调研团、浙江舟山蓬菜仙文化遇产调研团、山东菏泽福本子年画调研团等。

项目年度预算

项目本年度预算70万元,可自筹60万元。每位困难人员资助1万元,包含:困难学徒补贴3000元/人(顺利完成培训后发放),培训场地、工具材料、培训等费用700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