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健康关爱工程——睡眠医学中心建设基层行
- 机构名称:北京睡眠与健康促进会
- 项目类型: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者约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睡眠障碍日益成为健康的无形杀手。
睡眠健康关爱工程——睡眠医学中心建设基层行公益活动的开展,将提高民众对睡眠健康的正确认识,了解睡眠障碍对心身的影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建设。
通过专家演讲、带教演示、病例会诊、团体标准制定、睡眠技师培训等方式,推动基层睡眠医学发展,规范学科建设,普及睡眠健康知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行动。不仅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睡眠医学中心的建设,帮助睡眠医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睡眠医学中心”,而且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红利,增加了资源共享、技术学习、人才培养、经验借鉴的机遇,必将惠及成千上万的家庭和睡眠障碍人群。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5年以上
已实施周期:未开展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500人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2万人
项目受益对象
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睡眠医学中心医护及基层患有睡眠障碍的人群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100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
项目合作单位
无
项目需求
现有的睡眠医学中心基本都集中在三甲医院,但睡眠障碍疾病是个长期缓慢且需要多次随访的综合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医院建设睡眠医学中心,培养睡眠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不但减轻了病患往返奔波的负担,也为大医院进行了病人有效分诊。
北京睡眠与健康促进会为每个需要建设睡眠医学中心的基层医院,提供睡眠医学中心建设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仪器设备厂家对接、民众科普宣教。
项目目标
利用五年时间帮助北京市16个下辖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50个睡眠医学中心,培养150个睡眠医学专业技师。计划每年建设10家睡眠医学中心,每个睡眠医学中心床位10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人。
项目成效
每个睡眠医学中心可辐射周边五公里范围内居民,每月可为800-1000人提供免费筛查,可为200人提供治疗,每个睡眠医学中心每年可服务2000病患。10个睡眠医学中心每年可为2万人提供治疗。
50个睡眠医学中心每年可服务10万人,极大的疏解了中心城区三甲医院就医压力,可为国家节省医保费用上百万。可为病患节省总交通等费用100万元,误工费及时间成本等更是无法计算。
项目管理
成立由秘书长黄芳牵头的项目管理团队-基层睡眠医学中心建设项目组,黄芳任组长,项目主任董海燕任副组长。并邀请促进会监事会、理事会对项目全称进行监督。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采取周绩效考核方式对项目各项工作的推进进行绩效评估,财务人员严格按费用预算来划拨经费支出,各项支出必须有我方项目人员及对方具体负责人签字,并报明细。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采取调研、参观考察、学术研讨、团体标准制定、睡眠技师职业资格培训、睡眠健康大讲堂科普宣讲、公益筛查、睡眠指数调研、《睡眠质量白皮书》发布的方式开展。计划2022年6月底前完成经开区、大兴区、丰台区、密云区四个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调研,7月组织召开专家研讨,对入选的10个医疗机构进行睡眠医学中心方案规划制定,同期启动睡眠技师团体标准制定工作。8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睡眠技师培训工作。9月开始科普宣讲、公益筛查,同期启动患者诊治工作。
2022年年底完成睡眠指数调研及《睡眠质量白皮书》撰写发布工作。
2023年-2027年完成按每年10个睡眠医学中心建设的目标,完成剩余40个医学中心的建设。每建设一个睡眠医学中心都需要进行项目总结工作,坚持保质量、控成本的宗旨,五年时间共完成北京地区50个基础睡眠医学中心的帮扶建设工作。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由秘书长黄芳牵头并全权负责,项目主任董海燕负责具体执行,项目组成员:张绩、张玉玲、余澎、王飞。具体职责如下:
黄芳:项目风险、绩效评估把控。
董海燕:项目开拓、进度控制。包括:扶持的基层医疗机构对接、设备厂家对接等。
张绩: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持。
张玉玲: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包括:课程制定、专家对接、学员管理。
余澎:财务管理,包括:成本控制、费用报销等。
王飞:宣传推广、科普宣教。
项目年度预算
每年计划建设10个睡眠医学中心,每个费用10万元,每个具体预算如下:
1、规划考察评估费:1万
2、专家讲课费用:0.5万元/人*5人=2.5万元
3、培训费:1万元/人*3人=3万
4、宣传推广科普宣教费:0.5万元/场*4场=2万元
5、交通费:0.5万元
6、设计制作费:1万元
合计:10万元 总计:10万/个*10个=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