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 社工助力小巷管家参与
机构名称:北京市西城区睦邻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通过打造具有老旧小区特色的小巷管家队伍,围绕“楼院自治”、“民主协商”、“邻里服务”三个方面,组织相关利益主体运用协商议事工作机制和平台,借助专业社工带领的社区协商议事会,聚焦并探讨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强化居民的自治意识,促进居民参与协商议事的能力。以“睦邻币”为社区楼栋自治服务回馈机制的衡量媒介,与年底积分兑换工作无缝衔接,提高居民对于楼栋自治服务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通过“微治理”自治项目的形式,赋权于居民,发动居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与参与能力,拓展居民参与的广度和居民自治的深度。
更多》
-
“聚合力,筑同心”基层社区服务慈善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大兴区枫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自2021年初,北京市大兴区天宫院街道融汇社区突发多例疫情确诊病例,为有效发挥属地社会组织专业作为,在街道指导和支持下,“聚合力,筑同心”基层社区服务慈善项目应运而生。本项目致力于搭建基层慈善服务平台,增强基层慈善服务效能,助力基层社区做好疫情防控、社会心理和社区治理等实事。项目强化资源联动,通过链接包括心理服务机构、公益企业、高校等资源,依托属地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平台为前沿阵地,聚焦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工作和心理专业作为,面向居民群众提供个案、小组、心理咨询和心理普及宣传等志愿服务,旨在培育居民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
更多》
-
“彩虹计划”—助力乡村妇女儿童心理能力建设公益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平谷区彩虹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心理服务建设体系,培育民众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落实“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加快和谐宜居之都的有力举措。尤其对于北京市远郊的乡村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仅在社会角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子女更是占到了79.62%的占比率。因此,做好妇女儿童、少年的心理能力建设,助力其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开展女性自我关爱、情绪调适、心理减压;儿童少年沙盘活动、自我管理、亲子活动和家庭课堂等内容,提升女性、儿童少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价值感。和谐家庭的同时,更促进社会和谐。
更多》
-
“颐和通州•乐融军休”军休社会化服务品牌活动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通州区慈善协会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广大军休干部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国家、军队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2022年在2020年和2021年的基础上做好军休干部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从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满腔热情、满怀敬重、耐心细致地办实事,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文化、体育、旅游等精神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修、老有所为,不断提升军休人员的获得感,满足军休人员多元化需要。
更多》
-
故宫无障碍体验官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通州区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根据2019年广东省残培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北京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联合发布的《残障女性公益需求调查》当中呈现一些典型的残障女性的公益服务需求。其中47.72%的受访者被家人限制独立出行自由,主要原因是家人担心其外出受欺负,实现自主出行和经济独立和争取家人支持是对于她们的第一要务。88.04%的受访者主要接触面是家人。她们的主要需求是社会融合和发展的需求:包括融入社会实现就业机会,实现的交友的需求以及和与不同行业人士连接的空间。 目的及意义:促进残健融合文化建设,提高残障人士的社会可见度,提升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知与无障碍出行需求的认识,以故宫为示范,展示如何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的社会融合环境。
更多》
-
智慧益家---社区共享小程序
机构名称: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同时结合全市社区基层建设计划,项目将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为最终目标。 天使妈妈智慧益家社区共享小程序,将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的社区公益管理平台,程序将针对北京2717个社区进行逐步投放,以享受商业慈善服务和社区公益帮扶,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并以科技助力公益价值和权益及时转换,以此形成社区公益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项目将于2022年7月启动,计划于2022年10月手机上线逐步进行功能升级。项目预算30万元。初期以西城社区为试点,然后在5-10个社区进行普及,后期希望覆盖北京10个以上社区。
更多》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对接平台建设
机构名称: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自2011年起,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每年为北京市中小学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由于中心服务依托北京市财政拨款及自有公益讲师团队,每年仅可提供300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课时量无法满足中小学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因此,中心服务模式拟从“直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转向“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对接平台”。发挥平台优势,对接高校发掘潜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学、测、训、赛”一体培养模式,实现师资队伍的扩大。同时对接中小学需求,在北京市范围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规模,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更多》
-
乐助“益群”—弱势群体综合支持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石景山区清源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2020年5月国家卫健委提出“心理健康服务要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倡议,呼吁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及时提供关爱帮扶,把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健康福祉。 政府一直把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权益始终放在首要位置,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本项目旨在为他们提供暖心关爱、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更好的应对疫情下的心理调适和关爱帮扶,构筑弱势群体的保障防线。乐助益群通过帮助他们提升生存技能和改善生存状态,同时有效地遏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保持身心健康,满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与安定。
更多》
-
“爱满社区,志愿同行”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志愿服务联合会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项目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整合辖区志愿者、居民骨干,发挥党组织党员作用,以居民自治组织为载体,立足楼栋特点与居民需求,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以为民服务的理念,在社区引入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力量,发动社区自组织、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制定并落实“微”治理改善“大”民生工作模式,开展“生态环境”植物微景观打造活动等活动,以社区两委和居民自治组织为抓手,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项目七步法,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等活动,有助于引导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出一系列“反哺”活动,使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动能,使志愿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更多》
-
爱与幸福回家——障碍儿童家庭干预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昌平区昌雨春童康复中心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项目计划以个案工作方法介入障碍儿童家庭,以个别化家庭支持服务为主,以技能培训为辅,以家庭为本位,入户了解障碍儿童家庭环境、家长育养态度、家庭生活习惯和要求,设计合适的家庭调整计划并实施具体服务。以家庭需求为核心,由专业社工链接、协调资源形成多专业整合团队对障碍学生及家庭需求进行评估、诊断并回应家庭的需求,聆听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期待,和家庭成员讨论如何改善家庭的功能、需求,并帮助家长做出对家庭及孩子最好的决定。赋能家庭,提升障碍儿童家庭的育养能力以及面对孩子问题的解决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