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检察之光·公益中国(心理咨询师深度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和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工作)

  • 机构名称: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
  •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基金会共同开展“检察之光公益中国”项目,主要针对刑事受害人困难家庭和检察院系统信访群众,通过司法社会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形式开展服务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检察厅与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分别于2021年4月21日和5月7日召开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涉法涉诉案件办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和控告申诉检察专家聘任仪式暨座谈会”。此公益项目得到民盟中央和民盟北京市委等的支持。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3-4年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200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1万人次

项目受益对象

刑事受害人及其困难家庭(主要是妇女儿童)和统信访人员(检察院系统)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00万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30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最高检察院12309服务中心和四个省,

项目合作单位

最高人民检察院

项目需求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在2019年期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救助4561人,发放救助金6079万多元,占全国救助人数的近一半。在推动国家司法救助时需要结合社会救助共同开展,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多位一体“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扶贫”的综合效果,检察院与社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刑事被害人救助是指国家、社会或者公民个人对一定范围内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且又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损害赔偿的特困被害人及其赡养人、抚养人和扶养人。 刑事突发事件导致刑事受害人家庭失去劳动力,无人赡养、孩子失学、辍学现象尤为严重,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长期心理压力。亟需社会各界对刑事受害人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项目目标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基金会合作的要求,2022年至2023年计划在山东省、江苏省、湖南省、广东省四个省市开展司法社会救助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试点,针对刑事受害人开展社会救助和最高检察院指导的案件(信访人员)开展简易公开听证会和心理服务工作。

社会救助体现了新时代法治文明与司法和谐,加强对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帮助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司法人文关怀。推动司法救助与慈善相结合,修复被犯罪损伤的社会关系和刑事受害人创伤的心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意义,让更多刑事受害人和信访人员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项目成效

截止2021年2022年4月底,公益活动开展1年来,21位心理咨询专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信访值班工作71次时数达632个小时,参加简易公开听证会64次,督导会议9次时数为157.5小时。基金会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首次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赞许和肯定。在最高检察院的指导下,基金会联合湖南郴州检察院、北湖检察院、桂阳检察院、资兴市检察院、嘉禾检察院等检察机构,通过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春节慰问等形式,开展系列帮扶工作,受益人惠及约2000多人次。

项目管理

“检察之光·公益中国”(心理咨询师深度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项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检察厅检与博爱基金会合作发起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在最高人民检察院12309服务中心开展实施,1、由最高检察院第十检察厅与基金会共同管理,检察院负责案件、当事人(信访人员),材料、律师、审核、心理师、场地、听证会等协调和管理工作,基金会负责募集善款和心理老师的管理;2、最高检察院与地方四级检察院审核受害人材料、上报等工作,基金会与检察院共同发放救助金、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工作。3、此项目帮扶对象涉及法律法规和个人私等保密工作,许多材料和一些具体工作不便对外发布,所有宣传和案件材料由检察院指导和管理及审核。

项目实施计划

“检察之光·公益中国”项目将充分发挥“四大功能”,为协助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检察系统开展信访工作设立“缓冲区”,从而打造检察阳光信访“防火墙”。有效化解信访矛盾纠纷,有力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安全综合治理。

最高检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检察机关将通过咨询专家的第三方深度参与,进一步提高控告申诉检察人员的办案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办理机制,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2022年至2023年其间,1、是协助最高检察院四个省市开展司法社会救助和信访心理咨询服务工作,2、建立心理咨询师150名和法律专工作者60名专家库,3、争取募集60—100万元,4、建立有关检察院服务专业的志愿者200名团队,5、争取帮助刑事受害人(未成年子女)1000名,6、服务信访人员1000名,7、心理培训检察院信访工作人员10次(1000人)。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陈富刚(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基金会理事长),负责项目全面工作,负责协调最高人民检察院、民盟中央;魏振(基金会副理事长),负责项目开展、统筹、协调心理专家、协调各检察院等工作;曾立文(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项目方案、协议、活动安排、志愿者等工作;胡笛生(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项目宣传、网络、媒体等工作。民盟中央和民盟北京市委作为基金会支持单位,长期协调和提供心理专家队伍。基金会与北京美辰律师事务所签署长期公益合作,负责邀请法律专家队伍。

项目年度预算

预算在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