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骨骼十百千万工程
- 机构名称: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
- 项目类型: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2018年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为19.2%,6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32.0%,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印发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将健康骨骼行动列为重要专项行动之一,增强中青年和老年人对骨质疏松警惕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本项目响应《健康北京2030规划》和十四五时期实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要求,在北京市开展试点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基地建设。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5年以上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近30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500人左右
项目受益对象
骨质疏松症诊疗与管理技能的社区医生、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40岁以上普通居民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20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大兴区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市预防医学会、北京协和医院
项目需求
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但人们尚未认识到骨质疏松症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其认识不足,防治知识也相对缺乏。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发病率预计将越来越高,建立高效、方便的诊疗体系,从基层防治、健康教育入手,完善基层骨质疏松一级防治措施,市减少社会经济社会负担,提升老年生活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此外,通过对基层医生开展培训,提升骨质疏松病早发现、早治疗,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
项目目标
建立市区两级工作组联动机制:
市级:(1)组织社区卫生专业人员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诊疗能力建设培训;(2)搭建试点机构与技术专家组联络平台;(3)开发制作健康传播材料;(4)开展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主题宣传活动;(5)开展社区卫生专业人员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诊疗能力评估、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防控知识技能评估;骨质疏松自我管理小组效果评估和项目满意度评价;(6)进行试点机构建设技术指导与现场督导;(7)编制《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基地标准》并以此评估试点机构。
区级:(1)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诊疗能力,实施辖区居民骨质疏松症三级预防策略,建设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基地;(2)居民骨质疏松症三级预防包括通过健康传播材料、健康讲座、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主题宣传、义诊等形式开展大众科普,提高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3)对本辖区40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1000例居民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评估,及早发现低骨量人群和患病人群;对发现的低骨量人员和患者100例进行管理,教育其调整生活方式、遵医嘱服药;(4)组建自我管理小组,组织骨质疏松症高危人员和患者开展活动。
项目成效
1、专业技术人员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诊疗、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能力提升,受训人员至少200人次。
2、试点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诊疗能力提升10%,能熟练掌握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诊疗方法的专业技术人员至少100名。
3、骨质疏松症相关健康传播材料,至少2种。
4、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主题宣传活动,直接受众至少200人。
5、试点机构对所在社区居民开展骨质疏松症健康讲座,至少2次/机构,50人/次。
6、试点机构所在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20%。
7、试点机构对辖区40岁及以上高危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评估,至少1000人/机构,全市共10000人。
8、管理辖区低骨量人员和患者,至少100人/机构,全市共1000人。
9、组建骨质疏松自我管理小组,至少1组/机构,10-15人/组,项目期间活动至少6次/组。
10、评估骨质疏松自我管理小组的效果。
11、完成《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基地标准》。
12、10家试点机构至少6家达到《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基地标准》。
项目管理
本项目为社会医学类公益延续类项目,在2020年项目启动的基础之上,按照既定计划,完成本年度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大兴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症试点机构建设,开展骨质疏松健康传播材料制作与讲座活动,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对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讲座,提升试点机构所在社区剧名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率。同时在试点机构辖区40岁及以上高危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评估,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科学防治,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欧加隆、天士力等国内外企业对本项目感兴趣,相关合作正在洽谈中。
本项目涉及四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市骨质疏松试点项目具有代表性,项目利益相关方包括社区居民、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人员、北京三家医院等,项目成本可控,社会效益巨大,符合国家卫生发展找略规划要求。项目风险主要来源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所带来的社区活动的不确定性,相信随着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的不断成熟,项目可按计划进行开展。
项目实施计划
2022年6-10月,开展试点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诊疗能力提升课程的制定工作,科学规划培训课程,预计培训每个试点机构至少培训1场,较大的社区可联系开展多场。。
2022年6-10月,在试点机构社区所在社区开展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科普讲座及健康筛查活动,每个试点机构至少筛查1000人,全市共筛查不少于10000人。
2022年10-2023年4月,在试点机构筛查出的低骨密度人群中,每个机构选取100人,建立骨质疏松自我管理小组,开展自我管理活动,项目期间的每组的自我管理活动不少于6次。
2023年5-6月,数据收集和项目总结,为下一步项目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夏维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项目统筹规划
郭立新,教授,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项目主讲专家
邓瑛,研究员,北京预防医学会会长,社区联系总负责人
王航,中级,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项目联系人
代瑾,东城区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社区负责人
尚晓红,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社区负责人
项目年度预算
材料费:40,000元;交通费:40,000元;专家费:60,000元;会议费:30,000元;餐费:5,000元;出版费:5,000元;印刷费: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