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爱满社区,志愿同行”计划

  •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志愿服务联合会
  • 项目类型: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项目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整合辖区志愿者、居民骨干,发挥党组织党员作用,以居民自治组织为载体,立足楼栋特点与居民需求,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以为民服务的理念,在社区引入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力量,发动社区自组织、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制定并落实“微”治理改善“大”民生工作模式,开展“生态环境”植物微景观打造活动等活动,以社区两委和居民自治组织为抓手,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项目七步法,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等活动,有助于引导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出一系列“反哺”活动,使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动能,使志愿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1-2年

已实施周期:未开展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1000

项目受益对象

社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25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劲松地区农光东里社区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办事处、劲松街道农光东里社区、高朋律师事务所、北京朝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北京政法

项目需求

农光东里社区共有居民住宅楼28栋住宅楼,分11家物业,常住人口7839,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368人,是一所老龄化、多家物业的混合型社区。基于客观实际,社区普遍存在社会动员成效欠缺、楼道堆物堆料等现象;社区志愿者队伍缺乏专业有效的培训,普遍存在志愿服务专业知识不足、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志愿者队伍各项体制机制不健全、志愿队伍没有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

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以及在社区治理工作中总结志愿服务经验,使志愿服务得到专业发展,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

项目目标

总目标:项目以引导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能力建设,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目标。通过制定和落实“微”治理改善“大”民生工作模式,结合项目七步法,开展九场活动,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一支品牌志愿服务队,制定完善的志愿队伍机制,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生态环境”植物微景观打造活动、“整治人居环境,共享美好生活”单元楼道环境专项治理等活动,并因地制宜地推出一系列“反哺”机制,使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动能,使志愿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建设水平。

分目标:

(1)结合项目七步法,即走访调研、动员宣传、机制完善、培训增能、活动沙龙、志愿反哺、经验总结。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等活动,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能力建设,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2)通过落实“微”治理改善“大”民生的工作模式,以“微组织”为纽带,促进社区“大治理”;以“微景观”为抓手,构建社区“大和谐”;以“微自治”为方法,培育社区共治精神。

(3)因地制宜地推出一系列“反哺”活动,使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动能,使志愿组织在社区精细化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项目成效

(1)通过整合辖区志愿者、居民骨干,发挥党组织党员作用,以居民自治组织为载体,立足楼栋特点与居民需求,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以为民服务的理念,在社区引入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力量,发动社区自组织、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从而落实“微”治理改善“大”民生的工作模式,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

(2)以社区两委和居民自治组织为抓手,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得到有机整合,打造一支品牌志愿服务队,制定完善的志愿队伍机制,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等活动,有助于发动民力、汇集民智,引导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能力建设,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3)因地制宜地推出一系列“反哺”机制,使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动能,志愿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建设水平,促进社区治理良性发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建立的志愿反哺的长效机制,激励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疫情防控常态下社区治理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项目管理

项目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精心构筑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志愿者为纽带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发挥“五社联动”机制,在社区引入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力量,发动社区自组织、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

项目启动后,项目团队严格按《项目计划书》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志愿队伍工作机制,同时开展相适应的项目宣传,采用多种途径扩大项目影响力,及时发布项目进展情况信息,提高公众对项目的认识和信心,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社区志愿者进行建档立卡,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工作会

做好项目结束的相关工作:与社区、社区居民、协作方展开沟通,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做出反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

项目实施计划

(1)以“微组织”为纽带,促进社区“大治理”:制定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者激励反哺长效机制等,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志愿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活动,激发社区骨干、志愿者的服务潜能,更好地吸纳年轻的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使志愿者更好地带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2)以“微景观”为抓手,构建社区“大和谐”:开展“生态环境”植物微景观打造活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增强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的融入感。

(3)以“微自治”为方法,培育社区共治精神:开展“整治人居环境,共享美好生活”单元楼道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由社区各楼楼门长和志愿者组织各楼栋居民参与活动,鼓励居民参与楼道环境整治和维护,满足社区居民对优美社区环境的需要,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培养居民社区主人翁意识,提升社区总体品质化、规范化,通过美丽社区构建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薛有为,项目部主任,项目负责人,初级社会工作师,从事社会工作5年,负责项目进度整体把控。

李璇,社会工作专业优秀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1年,曾参与社会精准救助帮扶项目执行1年,负责项目执行。

董卓璇,专职社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负责项目执行。

雷鸣,项目督导,北京市高级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朝阳区民政局政购评审专家,从事社会工作10年,负责项目工作流程监督。

项目年度预算

项目预算见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