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组织规范运营与协作管理系统(第一阶段)
- 机构名称: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
- 项目类型:科技助推慈善
目前,国内公益行业和公益支持领域主要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 公益慈善行业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的不断提升,对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 公益慈善行业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组织的专业化发展,社会组织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有待提高;
第三, 公益支持的专业力量十分有限,不能满足组织成长的迫切需求,造成了对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赋能的不充分。
加速基金会希望通过联合专业的公益支持机构,通过整合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化处理,以数字化技术去解决广大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及从业者的“低成本安全生产”问题,形成一套“人机对话”的社会组织规范运营与协作系统。
本项目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慈善组织,未来分阶段发展覆盖到更多社会组织。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5年以上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已完成1000家基金会的电子问卷调查,以及100家基金会的一对一访谈调查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预计不少于200家社会组织,1000名相关从业者受益
项目受益对象
本项目服务对象主要为慈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及实操人员,能够通过本项目开发的系统,可低成本获得易操作、安全性和专业性高的赋能支持,实现实操场景下的规范运营管理与协作,达到行为矫正,确保组织的规范发展。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30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以北京为原点辐射周边省市,长三角、珠三角
项目合作单位
地区发展合作机构——首慈联(拟定);专业技术支持合作机构——致诚公益律师团队、北京开拓者公益发展中心
项目需求
通过前期的社会组织运营管理专业化、标准化、场景化梳理,结合综合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让社会组织运营管理的利益相关方获得简单易行、安全可靠、高效落地的管理系统。甚至是可视界面的组块拖拽,实现组织内部治理、项目管理的专业化需求,即社会组织运营管理过程中“低成本安全生产”的需求。
本项目第一阶段计划实现的主要场景举例:
场景1:新手能够组织一次合规、高效的基金会理事会会议(内部治理)。
场景2:根据社会组织的章程、人力资源安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迭代内容,生成基金会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流程。
场景3:基金会在规范运营的基础上,科学、高效地完成一系列实物捐赠接收、保管、发放等工作。
场景4:规范而高效的完成公益项目标准化立项管理。
场景5:公益项目实施的过程监测管理。
项目目标
总目标(5年):
通过凝聚公益支持专业力量,整合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化处理,以实时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去解决广大社会组织及从业者的“低成本安全生产”问题,实现对社会组织规范运营管理与协作的专业支持,促进公益支持领域的专业化、标准化,助推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5年内计划让全国1/10的社会组织受益。
分目标:
(1)2022年第四季度,完成系统开发工作,即完成一个可以实现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公益项目管理规范化实操至少5个主要场景的操作系统;
(2)2023年以北京为原点辐射周边省市,至少在3-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范围进行试点,不少于200家慈善组织及相关从业者获得项目支持。
(3)2024年-2025年,不断迭代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面向全国推广,服务全国至少1/10的社会组织。
(4)2026年-2027年,通过系统服务,随着社会组织规范运营的能力和规范意识的加强,透明度、公信力的累积,在此基础上同时形成公益资源和供需信息的共享平台,即作为公益生态链条的中游,形成上游(捐赠人、政策推动者)与下游(一线公益执行机构及受助者个体)之间的纽带,实现跨界合作与协同。同时探索知识付费,实现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申请项目目标为分目标(1)、(2)。
项目成效
(1) 与社会组织管理技术相关的专业团队(如致诚公益、普华永道等)通力协作,完成1套场景化的系统开发,实现慈善组织规范运营管理至少5个应用场景:
场景1:新手能够组织一次合规、高效的基金会理事会会议(内部治理)。
场景2:根据社会组织的章程、人力资源安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迭代内容,生成基金会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流程。
场景3:基金会在规范运营的基础上,科学、高效地完成一系列实物捐赠接收、保管、发放等工作。
场景4:规范而高效的完成公益项目标准化立项管理。
场景5:公益项目实施的过程监测管理。
(2) 以北京地区为主辐射周边省市,联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至少200家慈善组织参与本项目,为其提供组织内部治理、公益项目管理实操场景的专业化系统支持,80%以上参与组织达成“低成本安全生产”的需求。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机制:
(1)加速基金会围绕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章程等制定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工具,如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涵盖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完善的制度保障将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规范基石;同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管理要求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管理工具;
(2)本项目由基金会理事长和秘书长带领项目团队共同实施,项目已报理事会审批,在基金会内部正式立项。项目前期已和各专业支持团队沟通达成了合作分工和工作机制,并完成了项目基础调研、基础技术梳理、系统开发的需求梳理等,均,在接下来开展的各阶段工作,项目团队将一如既往的按照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开展项目工作;
(3)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定期向各合作方报告项目实施情况,提交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报告,接受基金会内部(理事会、监事)、合作方、资助方的监督。
风险及应对方案:
潜在风险 1:本项目属于社会创新项目,知识产权界定及法律边界的确认是重点。
潜在风险 2:系统开发费用不足。
潜在风险 3: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潜在风险 4: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防控影响,项目进度的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4点风险的应对方案见附件
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实施计划:
(1)2022年第三季度,开展项目进一步需求调研,根据调研分析,完成专业技术的标准化和风控梳理。
(2)2022年第四季度,完成系统开发工作,即完成一个可以实现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公益项目管理5个规范化实操至少5个主要场景的操作系统;
(3)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编写系统的使用指南、呼叫中心岗位培训、系统内测等工作;
(4)2023年第一、二季度,与北京枢纽型组织合作,以北京为原点辐射周边省市,挑选100家慈善组织进行系统的测试试用;
(5)2023年第二季度,开展第1次问卷调查和收集工作,目标收集有效问卷100份,并组织专家开展1次论证会,对项进行评估,进行系统的优化完善;
(6)2023年第三季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在3-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范围进行试点推广,不少于200家慈善组织及相关从业者使用系统;
(7)2023年第三季度,开展第2次问卷调查和收集工作,目标收集有效问卷200份,并组织专家开展2次论证会,形成1份调研分析报告。
在系统实现、产品质量、运营管理方面的措施见附件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本项目第一负责人是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鹏,团队成员包括加速基金会的秘书长李慧娟、项目经理张赢蕊(第二负责人)、财务总监陈蓉蓉、项目经理杨雅瑛,项目助理若干,以及来自致诚公益的何国科律师团队和开拓者全国志愿服务管理系统服务团队。
李鹏:从事公益慈善工作 17 年,专注基金会风险管理咨询、非营利组织战略咨询、企业公益咨询及公益项目产品化设计领域。自2016年起,开始探索中国基金会管理服务模式,前后支持了400余家基金会管理运营工作,现任多个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的理事、监事职务; 同时,推动中国公益支持领域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受国家体育总局、商务部邀请,提供公益项目顾问支持;受北京市民政局邀请,为社会组织进行评审支持;2021年被北京市民政局聘为民政行政执法专家。
李慧娟:14年职业公益经理人,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基金会管理方向)。专注于基金会管理、家族慈善等领域,曾任职国际小母牛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书院中国基金会、 汉家族办公室等机构。专长基金会风险管理、公益项目标准化管理、基金会发展战略等,具有丰富的公益项目管理和基金会运营管理经验。
张赢蕊:从事公益慈善工作14年,专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公益项目设计及运营、公益品牌活动策划及执行。曾担任摩托罗拉CSR、北京市体育基金会项目总监、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执行秘书长等职务。专长基金会风险管理、公益项目标准化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等,推动了百余家民营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在公益品牌活动策划和执行中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在团队持续学习方面,加速基金会从成立伊始就是学习型组织,不仅将周学习例会和员工学习津贴制度化,也专项研究各项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的管理技术。坚持6年了,这是做公益支持领域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项目年度预算
见上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