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益圈—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公益生态建设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
  • 项目类型:科技助推慈善

社区邻里互助和志愿服务是优化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好人有好报,让好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助,是当前创新社区治理的关键问题。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开发的社区公益服务时间银行O2O系统平台,把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与互联网和社区公益基金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社会工作+公益慈善+时间银行”的模式,畅通“五社联动”社区创新治理平台,建立社区互助公益生态,通过线上软件程序的适老化升级,线下服务模式的效能优化,使得社区公益资源得以整合,社区活力不断被激发,社区整体抗逆力提升,更多的社区困境老人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5年以上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200人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600人

项目受益对象

社区志愿者、困境老人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45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60.06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和东华门街道

项目合作单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时间银行研究团队

项目需求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五社联动”机制、加快培育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志愿者信用激励配套措施、设立社区基金会(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城乡社区治理。东城区朝阳门和东华门街道共19个社区,约12万常驻人口,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辖区居民25%,是老龄化严重的老城区,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升社区老人生活品质是社区的重点工作之一。街道于2020年引入思诚时间银行平台开展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公益环境营造项目,项目执行至今已在其中3个社区试点成功,具有了成熟有效的项目模式,急需进行软硬件升级推广到全街道救助更多老人。

项目目标

1.总目标:

以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和东华门街道为项目实施地,将时间银行软件平台进行适老化2.0版本升级,面向19个社区推广社区公益服务时间银行O2O系统平台,支持社区健全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闭环以及激励保障体系。发挥系统平台作用,畅通“五社联动”社区创新治理平台,针对社区养老持续发展问题,建立起以时间银行机制为支撑的社区互助公益生态,使得社区困境老人生活质量提升。

2.分目标:

(1)完成时间银行软件程序针对适老化特点的2.0版本建设升级;

(2)500名中老年社区志愿者使用智能手机及时间银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消除数字鸿沟;

(3)500名志愿者互助服务意识以及实操能力得到提升,100名社区困境老人生活得到常态化照料;

(4)30名志愿者队伍骨干筹资以及团队组织领导能力得到提升;

(5)以社区为单位的“五社联动”机制形成,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体系;

(6)强化精神传播和激励,营造社区公益环境氛围;

(7)编撰益圈建设典型案例集1本,使得项目经验得以总结和传播。

项目成效

1.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是项目最大亮点。项目以专项基金为经济基础,通过筹资和政策倡导为主要发展策略,在培育社区互助组织的同时,不断动员社区商户入驻时间银行,为社区注入活力,项目结束后可以为社区留下志愿者骨、志愿团队、服务项目和工作机制,即使在疫情中,互助服务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项目模式可推广、可复制。项目积极落实政策要求、满足社区需求,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复制,保障让好人有好报,让德者有所得。

3.居民更加爱社区。居民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幸福感、自豪感提升,进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提升社区整体凝聚力具有促进作用。

4.长效激励机制可保障互助行为的长期性与经常性,可为社区老人提供长期帮助。弥补了政府资助项目周期短、资金断链带来的问题。

5.为社区治理创新做出更大贡献。项目可推动 “五社联动”机制建设。在社区内整合人财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精准解决问题。在社区层面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闭环,为社区减负,提升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6.应对疫情,快速反应。在类似疫情这样的灾难来临时快速反应,迅速开展互助行动,提升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项目管理

项目专设项目负责人,设置督导、活动组织、后勤保障、财务管理人员岗位;严格遵照基金会项目管理以及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按照项目时间计划表进行。其他具体管理细则如下:

1.沟通机制。项目组坚持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围绕项目执行情况、遇到问题、经验,以及工作计划进行项目沟通,形成月报向资方汇报。

2.项目实施方案变更处置。以面谈、书面形式向相关方汇报,沟通变更内容,待购买方和落地方同意变更后方可执行。

3.紧急突发事件处置1)严格按照基金会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进行处理(详见附件流程图)。2)撰写《突发事件处理报告》。

4.风险预案

1)志愿者的意外风险。

应对办法:与志愿者签订免责协议,强调自愿行为以及意外责任承担;另需要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注重安全性,提前消除场地风险,活动现场配备人员专职处理紧急突发状况。所有志愿者必须事先经过培训才可服务,适龄志愿者由项目组统一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缴纳意外保险。

2)疫情风险

应对办法:培训以及线下会议将转为线上进行,增加线上一对一辅导服务,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疫情险。

3)网络平台故障数据丢失

应对方法:定期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风险。

项目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项目启动期(2022.9)落实项目分工,召开社区座谈推进项目落地。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期(2022.9-2023.8)

1.线上平台升级,优化老人网络使用环境(2022.9-10)

2.完成100期共500名志愿者手机使用和服务技巧培训。(2022.10-2023.1)

3.完成30名队伍带头人筹资能力及领导力培育计划,开展3期共15次成长小组。(2022.11-2023.2)

4.为100名困难老人提供常态化帮扶服务,为10支队伍提供资金和50次陪伴督导,支持其顺利开展养老互助服务。(2023.1-8)

5.构建社区“五社联动”工作机制,组织以行业专家、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爱心商户参与为主的开放空间10期,共同参与助老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2023.2-6)

6.提升志愿者、公益行动者荣誉感,传播志愿服务精神,营造公益环境氛围。

1)组织志愿服务故事分享会2期,参与分享志愿者不少于30人。(2022.12、2023.3)

2)采编12个益圈建设故事进行宣传推广。(2022.9-2023.8)

第三阶段:项目总结期(2023.7-8)从“五社”作用角度进行案例征集,编印500本《案例集》。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王衍臻:民政部专家,项目总督导、专家组组长岗位,负责项目质量把控、团队成员专业成长及团队建设、专家组织管理;

李 萌:中级社工师,项目主管、督导岗位,负责项目督导、项目总协调;

孟闻达:项目助理岗位,负责出纳、后勤保障工作;

于应楠:项目助理岗位,负责活动设计和执行工作;

刘梦蕾:项目助理岗位,负责活动宣传和执行工作;

赵 影:项目助理岗位,负责项目外联,资源协调及管理工作;

周晓维:会计,负责项目财务管理工作。

项目年度预算

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