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染寸草·逆流而上”社区儿童正向引导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丰台区乐助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社区发展
本项目主要为丰台区6-12岁儿童设计,以儿童的需求为导向,为其创造一个表达自我、亲子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使用正向心理学、社会系统等专业理论,以儿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采用“预防—发展—引导”的服务模式,运用个案咨询、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通过“积极人生”正向引导计划、“唯我所用”资源链接计划、“正向大使”社区融入计划三大板块达致以下目标:一是发掘儿童的潜能和优点,培养自信、自尊感和抗逆能力,建立正面情绪和品格;二是帮助儿童学习沟通交流技巧,学会感恩,实现与他人互助互爱;三是促进儿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推进儿童与学校、社区的互动,建立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儿童成长。项目预计实施周期为一年,预算金额为10万元,计划为卢沟桥街道、东高地街道、西罗园街道3个街道的200名社区儿童提供各项服务。
更多》
-
首善北京名片—-数字公益小程序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奇点公益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其他
首善北京名片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建设,用小程序技术直观、动态、可视化展示北京丰富多元的公益机构和项目,公益领域的成果和创新。亦是公益机构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实现公益资源精准匹配。平台将聚合北京市公益机构基础信息,制作成多维度可查询、可编写的机构数据库,在前端可以通过机构认证等操作后,公益机构可以获得本机构对外展示电子名片,该名片可以自定义,并有首善北京等认证字样,增强北京的公益引领作用。 本项目为长期项目,实施地区为北京,项目计划一年的建设及完善周期,后期实时维护更新出适用于公益机构的其他传播功能,将与北京市民政局、首都慈善联合会等枢纽型组织合作共建,助力数字公益、数字首都的发展。 项目直接受益人为北京市注册的社会组织1万家,间接受益人500万包括志愿者及弱势群体。项目建设期资金规模为16万元,后期运营费用将由平台提供收费服务功能所覆盖,进行项目造血及可持续发展。
更多》
-
水滴医务室
机构名称: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2018年,水滴助学项目志愿者在做校园走访时,发现学生在发生意外磕碰出现伤口时,学校老师不知道如何应急处理,同时校内缺乏可用的消毒用品及药品,没有成型规范的校园医务室。经过调查,大多数乡镇中小学的校园医务室配置及其简单,缺乏常备的消毒用品及必备的医疗器械,同时师生的健康卫生意识较弱,硬件设施及健康卫生意识的缺乏会导致乡镇学校的学生在出现意外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此,水滴汇聚基金会基于调查信息及实际情况,启动设立“水滴医务室”项目。该项目旨在为乡镇中小学设立医务室,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械和消毒用品及药品,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需为学校师生提供应急培训。 2018年5月,首个“水滴医务室”在济南市孝里镇庞道口中心小学落成,医务室配备了应急处理的医疗器械、消毒用品及药品等消耗品;根据学校需求,分别为老师们提供应急护理培训;为孩子们提供地震逃生演练以及防溺水的培训。“水滴医务室”在庞道口中心小学的落成,成为学校学生及老师们安全、健康的守护地。
更多》
-
天使妈妈邻友小家
机构名称: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近年来,儿童肿瘤高发,特别是农村地区,患了重大疾病的儿童从确诊到持续的治疗,都要经历从乡村诊所到大城市医院就医的极其漫长和煎熬的过程。 患儿家庭要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治疗费,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一、二线城市著名医院周边的食宿、交通等费用昂贵。患儿家长要陪伴孩子,从而失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 患儿患病后经忍受痛苦的治疗过程,还会面临无法上学、不能正常涉交以及颇多的医疗限制,不能与同龄人正常的生活,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家长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又极度渴望孩子能康复,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为解决异地患儿家庭就诊过程中遇到的生活难题,为部分低收入困难病患儿童和陪护亲属提供住宿,解决医疗陪护的住宿困难。减轻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够更好的陪护照顾病童,使患儿能够更快的恢复健康。 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特设立“天使妈妈邻友小家”项目,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服务。项目计划在2021年4月-2022年4月,设立3所邻友小家,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计划募集资金90.75万元。每所小家预计年受益家庭可达100组,受益人次可达240人。项目1年累计可以帮助到300组家庭,受益人次可达700余人。
更多》
-
阳光童趣园
机构名称: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项目类型:科教文卫体发展
阳光童趣园项目致力于解决欠发达地区15%的儿童入园问题,为其提供安全的游戏活动场所和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玩具图书以及提供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另通过教材、教师培训、教研体系、评估管理等方式,使得阳光童趣园/幼儿园/早教点能够健康可持续运营,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及教育能力。 项目实施周期 阳光童趣园项目从建设到后期运营周期为1年,通过1年的运营及有效的项目监测,保障阳光童趣园能够健康、可持续运营后移交当地政府进行管理。 项目资金规模:新建设3所阳光童趣园共计投入900,000.00元,每所阳光童趣园投入资金平均300,000.00元(包含:硬件设施、教师培训、儿童发展评估、项目运营等费用)。 项目实施地域:河北省霸州市。 项目合作单位:霸州市教育局。 项目受益群体:0-12岁儿童、幼儿教师。 受益人数:1115人。
更多》
-
悦读成长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悦读成长计划”致力于系统性地改善教育欠发达地区儿童的阅读问题。通过班级图书角建设、学生自主管理、阅读活动及教师培训、校园文化建设、区域激活五个项目层级,有效、可持续地改善乡村儿童的阅读环境,提升乡村儿童的阅读素养。 从2010年9月开始实施至今,已在青海、甘肃、 江西、贵州等13个省47个县资助乡村中小学2052所,捐建班级图书角22108个,903500名学生直接受益,累计受益学生超过150万人次,累计学生图书管理志愿者超过4万人,累计投入公益资金超过4000万。"
更多》
-
早产儿助力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早产儿及家庭的救助服务、心理疏导、养育指导及相关政策的建议,全方位、全流程的干预早产儿家庭在患儿出生时面临多重困境,甚至可能因为这些困境放弃患儿的困境,提高早产儿的救治率,提高早产儿的生活福祉。 项目周期:2021年5月到2022年4月 项目实施地域:北京及云南等地 项目合作单位:贝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项目受益群体:早产儿及家庭 受益人数:100
更多》
-
智慧长者社区助老时间银行O2O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社区发展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亟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全面启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破解养老服务主体不足难题。通过引入社区助老时间银行O2O系统平台,健全助老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积累、兑换、激励等机制,培育社区助老志愿者组织开展助老服务,激发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服务的热情,实现服务需求线上下对接,服务时间在时间银行上自动积累、储存、对换,动员商家、社区服务机构加入O2O系统,参与到积分对换服务中,形成“服务换服务”机制,奖励优秀志愿者,组织影响力传播活动,营造社区助老志愿服务公益氛围,激发社区内部活力,促进助老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社区生活品质。 1.项目周期:2021年5月-2022年1月,共9个月。 2.项目资金规模:10万元人民币 3.项目实施地域:北京市东城区 4.项目合作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 5.项目受益人群:直接受益群体及人次: 1)社区助老志愿者30人,受益人次200人次; 2)社区困境老人10人,受益人次300人次。 间接受益人群及人次: 1)社区爱心商户店主3人,受益人次根据志愿者实际兑换服务次数来定,预计受益人次不少于60人次(按照每个志愿者平均兑换2次服务计算); 2)社区其他未有参与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志愿者不少于100人次; 3)受助老人亲友20人,受益人次600人次,按老人亲友1:2的比例计算; 4)项目工作人员及实习生6人,受益人次不少于180人次(按平均每天1人为项目服务计算)。
更多》
-
登塔计划-社会组织参与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2014年初国家正式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在三地各行各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协同发展可谓是走在了前列。三地教育部门先后联合印发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方重要文件,提出了优化提升教育功能布局、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创新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工作安排。本项目尝试以社会组织参与的方式,推动北京和河北相对落后区域的教育发展,项目地点选择河北省广宗县。 面向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广宗一中,线上链接好未来、新东方的优质师资在线直播,为学校提供语、数、外、物、化、生课程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考前心理建设等系列讲座,线下则由学校教师提出需求、辅助教学,形成特色双师教学模式,以解决县域高中师资不足的问题。 本项目实施周期为一年,自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预计服务50个班级,预算210000元。项目周期结束后,经项目学校申请,项目组评估学校开课效果良好,可持续支持该项目校开展双师课堂。"
更多》
-
京和同音-和田县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提升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和田县是北京市援疆对口地区,教育支援是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和田县少数民族教师占比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比较薄弱,在现行国语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没有达到与所授学科相匹配语言水平的情况让学生缺失普通话语言环境,不仅无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言基础,还会影响日常知识获取积极性和自主表达能力,影响学生个人长期发展。 项目面向和田县乡村学校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培训活动和诵读双师课堂教学活动,由教育局层面引领乡村学校覆盖基层教师推动学生受益,用“语言之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项目联合国内高等教育学府、著名语言文学家、优质语言教育企业、语言基础训练资深教师等多方力量,根据区域实际语言水平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远程直播教学模式,有针对性提升少数民族乡村教师的普通话教学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填补普通话系统化教学空白。同时开展的诵读双师课堂由丰富教学经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资源的远程主讲老师、普通话水平薄弱的线下教师与一至六年级学生共同参加。在双向交互的直播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增强普通话与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线下教师通过“传帮带”方式对、进行普通话应用教学即时实践和诵读能力叠加培训,用综合性的项目模式促进乡村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有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经验,推动地方普通话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项目首批试点将定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12所乡村学校,项目实施周期为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项目合作方为首都师范大学和尚德机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