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帮助囤积症老人回归正轨

  • 机构名称:北京载道社工事务所
  •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近些年看到越来越多的拾荒老人出现在北京各城区,已经成为了影响北京创城行动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捡拾的是没有价值的物品,常年囤积在家中、楼道甚至社区的公共区域,给个人和社区居民带来极为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和火灾等隐患。本项目采用个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10位囤积症老人进行持续的跟进服务。包括对老人全案管理(个案咨询、评估、登记、跟踪、督导、评价)、囤积行为的矫正和干预,以及倡导居民健康文明生活。帮助这些老人实现与旧的物、旧的观念与认知的“断舍离”,解决他们长期大量囤积物品给个人、家庭及社区带来的环境问题、安全隐患问题,为社区治理和创城做出贡献。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3-4年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1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20(直接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囤积症老人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5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48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各社区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怡宁医院,北京阳光心理工作室

项目需求

物品囤积不但给老人个人、家庭及社区带来严重的卫生环境问题、安全隐患问题,也引发家庭矛盾、邻里矛盾。这些老人往往独居、空巢、贫困,长期的孤独、不良的家庭互动、极低的社会参与引发心理的扭曲。对物品的强制清理容易对老人造成身心极大的伤害。本项目对老人更多的是采用人文关怀、情绪疏导、心理治疗,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关心和关爱,让老人封闭的心被打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内心有平安,进而实现与物品的断舍离。

项目目标

总目标:

降低老人的孤独感,提升他们的价值感、意义感,逐步改善老人的认知;改善老人的家庭关系及与邻里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

帮助老人逐步降低对物品的依恋,帮助老人整理房屋杂物,改善目前所处的居家环境,缓解物品囤积带来的卫生和安全隐患。

分目标:

1.通过探访、陪伴、倾听,对老人给予足够的接纳,降低老人的孤独感;

2.和老人一同梳理过往人生经历,找出生命中重大伤害事件,帮助老人走出过去的阴影和伤害,逐步改变老人的认知;

3.走访老人的家人和邻居,包括社区居委会,给老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接纳,缓和老人和他们的关系;

4.在和老人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引导老人正确认识这些囤积的物品,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动员老人对物品进行分类、清理和消杀。

项目成效

1.建立老人的支持网络;

2.老人与家人和周围邻舍的敌对情绪有效缓解,互动增加;

3.囤积物品分类、清理和消杀。帮助老人恢复正常生活;

4.帮助老人建立对捡拾物品及时分类处理的习惯。

项目管理

1.全个案管理:每个案主从接案到结案,每个阶段都有服务档案记录,每次服务都有个案记录,做好文案的管理工作;

2.项目组做好责任分工,设立沟通机制、督察机制;

3.做好成本控制,每笔费用从申请、审核到报销按流程执行。

4.每周一次项目工作会议,做好总结和计划,并对周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每月一次月会。

项目实施计划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年:社会组织采用个案的工作方法,定期上门服务,通过和囤积症老人建立关系,深入老人生活,了解老人需要,改善老人症状(目前已实施);

*第二年:社会组织带来社区一起做。借鉴第一阶段的成功经验,调动社区力量,一起参与囤积症老人服务,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服务更多囤积症老人,并培养社区专业服务力量,同时做好宣传倡导工作。

*第三年:以社区力量为主做,机构后面支持指导。社会组织本身更多投入精力做项目推广及培养更多专业社工和志愿者。

研究性成果输出:

贡献出囤积症领域的研究论文;与相关高校成立一个案例研究中心;建立一个案例库;选择若干社区成为实践基地;致力于服务标准、流程的制定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经验,并积极传播服务成果、培训专业服务人员。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负责人:田立娟 机构秘书长。工程硕士,心理咨询师三级。全国家庭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

精神科医生:胡铭传 北京怡宁医院主任医师

心理咨询师:张娟 阳光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张成银

社工:罗太龙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