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让生命更完整”失独家庭精神关爱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西城区德馨社工事务所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项目背景: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 “失独者”当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其生存现状让人揪心不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社会应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项目目的及意义:让失独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他们早日走出失独之殇,摆脱自卑的心态。 项目的基本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三类内容:新希望歌友会活动,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织”爱为你--手工编织活动以及阶段性演出活动。 项目预期目标: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更多》
-
“不倒翁”安全港湾计划 ——儿童助力独居老人家庭防跌倒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泽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据某调查显示,老年人跌倒有一半以上是在家中发生的,同时,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我们在对永外街道困境老人进行入户巡访中,发现89%的老人担心自己跌倒后没人发现,无法寻求帮助。 本项目主要内容是在东城区永外街道建立和培育一支由儿童组成的防跌倒宣传员;开展“不倒翁”防跌倒宣传和教育;家庭跌倒因素评估活动,并对发生跌倒事故的老人进行跌倒救助缓解跌倒后创伤等。同时,项目通过线下服务和线上筹款等方式,动员企业、个人以各种方式加入到防跌倒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此保障老人健康长寿,降低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减少跌倒事故的发生,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
更多》
-
“劲”享新生活,双手“创”未来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四海归巢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本项目旨在通过为劲松街道内100余名残疾人组建手工坊,在社会工作理念上,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转变,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手工+知识类培训10余场,进行能力建设,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为其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方式,使其将自身产出进行有效转变,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度,改善自身经济状况。同时,通过链接校企资源、开展社区公益大集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地位,改善社区居民对于残疾人的偏差心理,促进居民融合,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关注残疾人的日常生活。
更多》
-
”情暖高墙·关爱孩子“公益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情暖高墙·关爱孩子”公益项目是我基金会品牌公益项目,由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指导,主要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及其困难家庭、监狱人民警察、服刑人员等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慈善义诊、走访服刑人员家庭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工作,基金会联合司法、监狱系统开展和事实,此项目得到了民盟中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民盟北京市委等单位大力支持。
更多》
-
“同心帮扶‘1+1’智慧养老”精准帮扶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方舟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本项目在2021年潘家园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基础上,结合辖区内困难群众特点及需求特征,通过四个层面的系统介入,解决困难群众临时性、长期性、复发性问题。一是完善政社联动工作机制,做好困难群众主动发现、信息动态管理、政策宣传等事务性工作;二是针对核心困难群体的多重救助和长期支持等帮扶需求,整合和联动内、外部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开展专业个案和专项救助等服务性工作;三是通过社会救助队伍增能及团队建设,提升辖区社工及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救助服务能力;四是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平台,打造亮点品牌,帮助失独、失能老人增强社会交往,确保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实现救助服务全覆盖。
更多》
-
“向阳之花”—社会工作介入大井地区残疾人向上发展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利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一、项目简介: “向阳之花”—社会工作介入大井地区残疾人向上发展项目综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及增强权能理论,对丰台区五里店街道大井社区辖区内残疾人开展“阳光个人—个案帮扶计划”、“阳光增能——残疾人增能计划”、“阳光家庭—家庭支持小组计划”、“阳光志愿—残疾人志愿服务培育计划”四个板块的服务,为大井社区困境残疾人进行赋能,同时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汇聚社会慈善力量,扩大辖区内残疾人服务覆盖面,使更多的残疾人“向上发展”!最终探索大井社区“残疾人慈善发展共同体”经验模式。
更多》
-
“义联益动”—困难群众发展计划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优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背景:攻坚脱贫胜利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已完成,相对贫困人群仍将长期存在。北京地区攻坚减贫工作进入“深水区”,要解决发达城市相对贫困家庭持续发展问题,需持续推进服务创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简介:2021年北京市丰台区开始实施“义联益动”项目服务,成立全市第一支由困难群众组成的志愿者组织,计划5年完成项目试点和规模化。2022年度从200户困难家庭中挖掘有社区服务意愿的困难群众,培育孵化区域内不少于25人的“义联”服务队,并通过专业社会组织引导,累计开展不少于180户次“安居”、“美居”、“乐居”三类主题服务,实现困难群众群体内部需求互补,探讨困难群众公益性岗位开发与供给,解决发达城市中的相对贫困家庭发展问题。
更多》
-
“走出小我”,融入社会
机构名称:北京市昌平区润德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龙潭和前门街道两个街道由于老城区拆迁、配租公租房等原因,困难群众离开现居住地,搬到陌生社区。远离熟悉的人和环境后,他们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时常感到孤立无援。本项目计划从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利用“1+2+3”的整体项目干预思路”,即(建立1套人户分离困难群众社会支持网络,实现互助和融入2大主要目标,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3种主要介入方式,为困境人群提供个案辅导、资源链接、志愿帮扶、社会融入等服务),选取人户分离困难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引入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资源,搭建公益服务平台,组建困难群众互助志愿联盟,逐步完善人户分离困难群众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更多》
-
爱的分贝听障儿童认知学习包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目前中国有2780万听力障碍人群,其中听障儿童有20万,每年有1‰至3‰的新生聋儿,每年仍在新增3万新生聋儿,听障儿童经过昂贵的耳蜗手术、漫长的康复后,大部分孩子可以进入到普通小学就读,但听障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相比普通孩子要差一些,三年级以后尤为明显,经专家团队分析主要原因是家长在学前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内忽略了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 爱的分贝希望通过认知学习包项目,解决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与普通幼儿/小学教育无缝接轨的问题。为康复期内的有申领需求的听障儿童发放一份认知学习包,包含一套认知教具,共7种认知玩教具;一套学习手册,针对“家长不知如何帮孩子提高认知理解能力”,进行使用方法指导。
更多》
-
帮助囤积症老人回归正轨
机构名称:北京载道社工事务所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近些年看到越来越多的拾荒老人出现在北京各城区,已经成为了影响北京创城行动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捡拾的是没有价值的物品,常年囤积在家中、楼道甚至社区的公共区域,给个人和社区居民带来极为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和火灾等隐患。本项目采用个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10位囤积症老人进行持续的跟进服务。包括对老人全案管理(个案咨询、评估、登记、跟踪、督导、评价)、囤积行为的矫正和干预,以及倡导居民健康文明生活。帮助这些老人实现与旧的物、旧的观念与认知的“断舍离”,解决他们长期大量囤积物品给个人、家庭及社区带来的环境问题、安全隐患问题,为社区治理和创城做出贡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