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助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同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项目类型:其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信息时代快速来临,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个人成长中的社会性问题。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就有3000万人,整体数据呈现上升趋势。

本项目以朝阳区高关怀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进一步将此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推广到海淀等地的普通学校,以协助和支持学校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迅速介入评估学生问题和需求,发掘学生优势和潜能,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预防和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的风险,帮助学生应对当前的问题和困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家校社联动为主要目标。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3-4年

已实施周期:3-4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直接受益人数为145人,间接受益人数为1900余人。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直接受益人数为500人,间接受益人数为1500余人。

项目受益对象

主要针对朝阳区劲松六中申报的“高关怀学生”,海淀区部分中小学“预警”学生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5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40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

项目合作单位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教委

项目需求

项目开展前期将会安排社会工作者分别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层面进行了项目需求分析,并拟定区级问题生标准,建立个人档案。通过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陪伴、小组活动、青少年亲子营会、个别深度辅导、危机干预、团体辅导、家庭教育、亲子家庭营会”等专业服务,聚焦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的各种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以开展后续服务达到实施目标。以朝阳区工读学校为试点和基地,向其他学校辐射服务,推广复制;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为抓手,逐步全面推进家校社联动社工服务。以帮助学校、家庭、社会更好的聚焦与解决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项目目标

具体实施目标主要针对朝阳区劲松六中申报的“高关怀学生”,旨在协助学校、支持学校完成区级问题生的转化工作,协助化解区级高关怀学生出现极端事件(自杀或犯罪)的危险,消除或大幅减低司法事件等社会问题的发生,同时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及心理咨询,协助支持学校迅速介入评估学生问题和需求,发掘学生优势和潜能,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提高学生的抗逆力,帮助学生应对当前的问题和困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分目标将学校社工项目拓展到北京市其他普通学校,帮助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协助和支持学校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对于问题较为紧急或严重的学生,迅速介入评估学生问题和需求,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让学生心理更健康、家庭关系更和谐;防止学生产生严重的问题;为学校减轻负担和压力,形成安全网,避免风险情况产生;减轻学校老师的压力。让老师可以专注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减轻家长的负担,消除家庭风险,让家庭更健康更幸福。

项目成效

1.预计的直接受益人数及单个服务对象的服务成本、间接受益人群;

预计项目直接受益人数为500人,间接受益人群为学生家长和学校其他学生、学校教师约1500人以上。

2.对受益对象行为能力/心理状况等方面预计能带来的改变

(1)行为能力:受益对象的积极行为增加;受益对象与同学、家长、老师关系有所改善;受益对象的问题行为减少;受益对象对于自身行动能力的肯定程度提高。

(2)心理状况:受益对象的情绪更加稳定,学习到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在认知方面更加积极; 受益对象对学习、生活的态度改善;受益对象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受益对象对自我认知更加理性正向。

3.预计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1)有效加强社会对于问题青少年的关注了解,建立学校、家庭、政府、社工四方的联动机制,为青少年社会资源的整合链接、服务数据资料的整理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2)有利于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社会秩序的稳定、青年人才的储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推广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对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知名度、影响度有着重要意义。

项目管理

本项目的督导负责人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振老师,项目组织成立专业督导团队,专家咨询团队为项目的服务实施提供稳定的专业力量支持,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和研究生组成项目执行团队,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与青少年专业委员会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下心理社工专业人员团队介入下,实行由研究生轮流驻校进行中午咨询、危机介入、陪伴、小组活动等,专家咨询团队进行特殊案例咨询、家长咨询以及教师咨询,保持着每两周进行一次督导会议,建立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及时解决驻校社工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本项目与学校老师进行密切合作,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交流,搭建家长与学校互相沟通了解的桥梁,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体系。在驻校和陪伴过程中,善用“成长向导”,组建志愿者队伍与专业驻校社工团队,努力实现“五社联动”体系。

如遇特殊儿童,学校师生接触或发现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后,在征得危机学生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事先制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为服务对象链接专业资源。

本项目面向特殊学校部分,一直与朝阳教委紧密联系,从18年合作至今。

项目实施计划

1、服务启动阶段:项目组织专业社工团队,迅速与项目实施学校对接合作,了解服务对象信息,社工为服务对象建立“个人信息卡”,实施 “一人一策一方案”工作机制。同时制定区级问题生标准。迅速组织社工专业研究生和与服务对象形成2+1的陪伴团队,搭建学生安全网。社工针对已了解情况建立2+1陪伴小组的关系,让服务对象与更多的同辈伙伴接触交流,重新认识自己,加深对社工的认可与信任,感受来自团队的温暖与支持。

2、服务实施阶段:组织实施主题小组活动。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开放性的正向讨论,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闪光点。在小组活动中沟通班级情况、解答困惑、培养人际沟通技能。2+1陪伴小组服务持续不间断进行,同时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优秀学生等进行培训,强化学校内安全网络支持。

3、服务深化阶段:持续2+1陪伴、个别辅导服务。针对心理及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服务对象,邀请心理专家开展个别辅导,形成辅导报告和建议,并根据需要进行转介治疗建议。

4、服务升华阶段:策划开展亲子主题营会,通过沟通力、合作力、领袖力活动的设计安排,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的综合能力,加强服务对象与父母的亲子沟通,在团队、家庭的支持鼓励下实现更好的成长。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负责人:邵文雨,女,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社会心理)专业。2017年入职,于北京同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4年有余。先后统筹管理了机构多个项目,如:助力高关怀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学校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相伴成长”公益服务项目等。

本项目中专家组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许莉娅副教授、彭振老师,北京城市学院林霞老师,中国人民大学侯瑞鹤副教授等资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与心理学教师组成,组织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指导团队,为项目的稳定实施提供专业力量支持和行政力量支持。驻校社工为同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和社工专业研究生,负责日常驻校服务,设计、组织开展小组服务等。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由社会工作专业优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组成,与中学生形成“2+1”成长陪伴小组,开展陪伴服务。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