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再晨智慧助老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项目类型:科技助推慈善
夕阳再晨秉承“让青春陪伴夕阳、让夕阳焕发青春”的宗旨,通组织青年志愿者进入社区,常年开展“科技助老”公益服务,搭建青年助老志愿服务的新公益平台,突破传统的单点、个案式的服务模式,开创一套新的全流程、全链条、全生态的超大规模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将中国最大规模的青年志愿服务力量引入志愿服务需求最旺盛的社区,服务最有需要的老年人,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赋能。通过“孵化体系”培育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服务社区;通过“教学体系”探索青年助老教学方法;通过“课程体系”打造精准专业课程内容;通过“管理体系”来对夕阳再晨高校服务队进行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帮助老年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时代。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5年以上
已实施周期:5年以上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25000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10000
项目受益对象
60周岁以上老年人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5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50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各区县社区、村等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
项目需求
项目通过科技助推慈善。在服务方法上,服务模式实现PPT+讲义+短视频+VR沉浸式体验+8K 5G AI高清技术,服务内容上实现从电脑教学到手机操作,再到预防诈骗、识别谣言等媒介素养课程。项目开发夕阳再晨云课堂小程序,打造在家就能上的老年大学。
在管理模式上,我们利用基于大数据的青年志愿者助老科普服务系统开展高校管理和动态服务,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针对有服务需求的社区可以匹配服务水平、服务能力负责要求的服务队伍,同时实现服务队服务情况的全方位掌握。
在服务内容上,通过夕阳再晨官网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在PPT、短视频、讲义、讲师等赛道利用专业知识开发新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科技助老课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普讲授。
项目目标
阶段性里程碑、关键发展指标
第一阶段:完善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赋能
升级原有的3级10大孵化内容,现有《服务队工作手册》、《讲师指导手册》、《100讲课程讲义集》,孵化一百所高校,全面升级疫情常态化下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开展形式。
第二阶段:落实落地超大规模科技助老社区志愿服务行动
通过孵化、教学、课程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动态的服务调动,在北京市范围内开展超大规模科技助老社区志愿服务,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每年开展不少于200场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覆盖不少于150个社区,直接服务覆盖老年人不少于10000人。
第三阶段:带动引领各行业,进行孵化赋能和培育
通过开源夕阳再晨科技助老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企业、金融、交通、地产、物业、医疗、电信、社会组织等相关行业,依托所在社区、营业厅等线下服务资源,着眼老年服务需求,开展系列适老服务,提升全行业参与助老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阶段:技术创新推动项目延展,通过志愿服务促进社区治理演进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青年志愿者助老科普服务系统,推动项目自身从科技助老到社区助老,再到社区治理的演进,通过引入外部志愿服务力量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实现关系重塑和社区复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可复制。
项目成效
(1)产出:
第一,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每年开展不少于200场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覆盖不少于150个社区,直接服务覆盖老年人不少于10000人,间接服务老年人不少于50000人。
第二,针对社会现象,项目建立孵化、教学、课程和管理体系,各环节均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完善的服务体系,结合项目媒体资源,会在社会领域形成广泛宣传,推动科技助老成为时代风尚。
第三,针对环境变化,项目会开源超大规模科技助老服务体系,推科技企业、金融、交通、地产、物业、医疗、电信、社会组织等相关行业专业化赋能,开展科技助老活动,推送老年人人居生活环境改善,促进信息时代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形成。
(2)成效:
产品化的项目设计让夕阳再晨助老服务取得实效,研究显示,夕阳再晨服务可将老人媒介素养16项能力指标提升96.1%,这也促进了居民融入,提升了参与决策和议事协商的水平,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项目管理
(1)夕阳再晨在项目管理方便制定了超过30个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和方法,包括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同时也制定了项目阶段进度总结表、中期评估、时间轴规划等系列项目推进体系。
(2)夕阳再晨拥有丰富大规模进社区活动开展经验,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在北京覆盖联络的社区超过200个。
(3)夕阳再晨团队科技技术资源丰富,依托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大数据平台已应用于民政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服务全国所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独创的超大规模社区志愿服务方法已被团中央采纳,夕阳再晨成为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推动全国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孵化工作。同时自有高校、课程、教材、讲师以及已有社区资源可以投入项目开展,确保项目高质量内容。
(5)项目团队宣传资源及亮点打造能力强,同时可凝练总结系列精品项目成果。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创新性在于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方式,探索中国公益大规模开展、品牌化传播、专业化服务、系统化运营、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1)项目模式创新
搭建青年助老志愿服务的新公益平台,突破传统的单点、个案式的服务模式,开创一套新的全流程、全链条、全生态的超大规模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将中国最大规模的青年志愿服务力量引入志愿服务需求最旺盛的社区,服务最有需要的老年人,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赋能。
(2)具有高度的标准化与可复制性
夕阳再晨通过和高校团委合作在高校建立夕阳再晨志愿服务队,编写《服务队工作手册》和《活动实操手册》,建立起专业的分级孵化机制——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服务岗位设置——项目管理师、服务规划师、卓越讲师和团建督导师;队伍岗位设置——调研员、信息员、计时员、项目管理员进行队伍岗位标准化建设。
(3)独创“志愿大数据”服务平台
独创信息化大数据服务平台为全国的青年社区助老服务队提供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实现志愿数据实时上传、实时更新、动态分析、归类、研判及实时展示等全平台功能,并通过志愿服务指数排名等方式对高校的服务提供定制化、科学化的服务督导和政策建议。中宣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将夕阳再晨大数据志愿服务平台相关技术运用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为超过1亿志愿者提供信息化服务。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设事业中心与战略中心,事业中心下设公益中心及其他项目办,此项目由公益中心负责。机构全职人员66人,项目专职人员投入不少于8人。
张佳鑫 主任 副高/资源链接 统筹/专职
何绍森 副主任 中级/项目管理 管理/专职
罗旭 副主任 博士/技术研发 研发/专职
隋明哲 项目主管 硕士/项目执行 执行/专职
李周烨 项目经理 硕士/项目执行 执行/专职
王 迪 项目经理 硕士/项目执行 执行/专职
谢乐乐 项目经理 本科/项目执行 执行/专职
施倩倩 项目经理 本科/项目执行 执行/专职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