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AI早期筛查
- 机构名称:北京善无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服务中心
- 项目类型:科技助推慈善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人群是重点群体,患病率为5%,此病的特征是慢性进展性全层视网膜坏死,最终导致失明。
在我国,每年约有4000名白血病患者因“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而致盲,而白血病是儿童患病人群最多的重大恶性疾病。但如果术后早期在血液科内采集到患者的眼底照相,通过定量化AI技术初筛,再由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及时阅片,就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从而介入治疗,避免致盲。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3-4年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5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100-150
项目受益对象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人群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297000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全国
项目合作单位
中国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项目需求
1、患者及家庭的认知缺失:患者和其家属对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危害及其带来的致盲后果不了解,不能及时察觉患者术后视觉症状改变,导致该病致盲率较高;
2、医疗资源的匮乏:全国仅有3000名眼底医生,在繁忙的本科室工作的同时,并不能关注到血液科骨髓移植后术的病人,且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需要筛查的次数多,工作量大;
3、缺少社会支持:社会公众包括做相关疾病支持、救助的社会组织对这个疾病缺乏了解、关注。
项目目标
总目标:项目最终目标是希望能让所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人群都能进行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筛查,让5%的群体摆脱致盲的境遇。
分目标,针对前述的需求,项目希望达到
1、以全国主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为中心开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早期筛查项目,捐赠眼底相机、AI软件支持,医院配合人力支持,对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免费的筛查;
2、患者群体运营。联络各地有影响力的患者,进行疾病科普,定期提供疾病及项目相关的有效信息;定期组织患者分享会,通过患者分享经历及感受,增加患者信心;
3、通过项目自媒体渠道的科普宣传,加强公众及相关人群对疾病的认识和关注度。
项目成效
主要产出
1、2个项目点的建立,提供全套筛查设备、人员培训等,持续3年服务(此次项目申请为第一年);
2、建立起至少150人的患者社群;
3、拍摄、制作5条科普短视频投放到自媒体平台以及社群获得上万次观看、转发;2次直播,每次参与的直接间接受益人群100人以上。
成效:
1、项目覆盖下患者群体能全部得到筛查,杜绝致盲隐患,挽回会致盲的5%;
2、接触到科普的简洁受益群体以及社会大众,能对疾病有基本的认识。
项目管理
本项目前期经过试点医院执行,一直在不断测试、改进,能保证更持续更好的在全国不同地域落地。项目经过和中华少年儿童救助慈善基金会合作在公募平台募款,还通过定向捐赠,得到企业、团体的支持。同时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打造标杆样板
率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和移植科启动项目落地,跑顺院内实施流程,搭建从设备捐赠、科室培训、拍照上传、在线AI筛查、专家人工阅片、预警提醒、院内治疗等一整套实施流程,打磨出完善的项目模型。
第二阶段:整合资源及渠道、推广、募资
整合眼底照相设备厂家、白血病高发区域医院渠道、社会名人及媒体资源,为项目推广并募资,为项目在全国复制推广落地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全国按批次落地
在项目周期内,按批次在全国落地50家合作医院。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正在落实第二阶段的规划,阶段性完成第三阶段的规划目标。
项目亮点在于创新性,有“基于云服务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筛查系统”的专利版权,将AI技术用于前期工作量繁重的阅片筛查,有效解决了眼科医生特别是能进行眼底检查的眼科医生数量的不足,让科技协助项目能够实施落地,并能复制推广。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北京善无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服务中心为项目责任方,运行团队为中心项目部,包括全职工作人员3名。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陶勇医生及其团队为项目提供专业支持;依未科技公司提供AI软件和云平台的使用和运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雷蔚真提供品牌及传播指导。
项目年度预算
附件上传